《封神演义》这部中国古典神魔小说的巅峰之作中,商朝太师闻仲的抉择与行动始终是读者们热议的焦点。作为辅佐三朝的老臣,闻太师在朝堂上举足轻重,而他对待祸国妖妃妲己的暧昧态度,更是引发了后世无尽的揣测与探讨。一个令人费解的谜团是:以闻太师的道行和地位,为何明知妲己是千年狐妖所化,却始终未能将其铲除?难道这位法力高强的截教高徒配资官方网站,竟会看不出妲己的真实身份?
让我们先回顾一段精彩的插曲:轩辕坟三妖中的玉石琵琶精,因耐不住寂寞时常游戏人间。一日,她化作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妇,莲步轻移地来到姜子牙新开的算命馆中。这位看似娇弱的女子眼波流转,故作哀怨地向姜子牙诉说自己的不幸命运。然而姜子牙何许人也?这位在昆仑山修行四十载的智者,早已从对方举手投足间察觉出异样。当琵琶精还在卖弄风情时,姜子牙突然双目圆睁,将体内真气汇聚于双眼,霎时间火眼金睛的神通显现。在琵琶精尚未反应过来之际,她的妖身已被姜子牙的法眼牢牢锁定。说时迟那时快,姜子牙抄起案上的一方青石砚台,这件寻常文房之物在他手中化作降妖利器,只见一道青光闪过,砚台正中琵琶精天灵盖,这个祸害人间的妖孽顿时魂飞魄散。
展开剩余76%这段故事令人深思:连修行仅四十年的姜子牙都能识破琵琶精的真身,作为截教三代弟子翘楚的闻太师,又怎会看不穿妲己的伪装?这其中的缘由,实则与至高无上的女娲娘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
据原著记载,商王帝乙在位三十载,临终前将江山社稷与幼子纣王托付给闻仲。当时商朝根基稳固,朝中能臣辈出,只要纣王勤政爱民,本可保天下太平。然而天有不测风云,纣王七年,北海七十二路诸侯袁福通突然造反,闻太师奉命出征平叛。就在闻仲离朝期间,老臣商容奏请纣王前往女娲宫进香祈福。谁料纣王见女娲圣像貌美,竟在宫墙上题写淫诗亵渎神明。震怒之下,女娲召来轩辕坟三妖——千年狐狸精、九头雉鸡精和玉石琵琶精,命她们潜入朝歌惑乱君心,但严令不得残害无辜。
值得注意的是,女娲作为创世女神,手握可号令万妖的聚妖幡。这面散发着混沌之气的神幡,乃是天地初开时凝聚的至宝,能驱使三界一切妖灵。正因如此,三妖才不得不听其差遣。更耐人寻味的是,闻太师此次北海平叛竟耗时十五年之久,史载其对手中有一法力通天的神秘大妖。这极可能是女娲暗中安排,目的就是拖延闻太师回朝的时间,为妲己惑乱朝纲创造条件。
待闻太师凯旋回朝,立即向纣王呈上著名的十策,其中明确建议废黜妲己后位。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,闻太师乃截教金灵圣母门下,而截教素以有教无类著称。在碧游宫中,无论是披鳞带甲的异类,还是卵生湿化的精怪,只要一心向道皆可拜入门墙。因此闻太师对妖族并无先天成见,这是其一。其二,闻太师已洞悉纣王亵渎女娲之事,明白妲己实为女娲所遣,再联想到北海那个莫名出现的大妖,自然不敢公然违逆女娲旨意。
从政治角度考量,此时的妲己已贵为王后,身负殷商国运加持。在封神世界观中,王朝气运乃是天道显化,即便强如女娲也不敢直接干预。闻太师若贸然除妖,不仅会触怒纣王,更可能动摇国本。他深谋远虑,计划先说服纣王废后,待妲己失去气运庇护再行除妖之事。可惜纣王执迷不悟,闻太师只能转而竭力维持商朝气数。
在最后的西岐之战中,闻太师展现惊人神通:额间天眼怒睁,迸射出二尺余长的炽白神光,直贯九霄,吓得三尸神暴跳如雷。他亲率三十万大军征讨西岐,虽为截教弟子,却因忠义品格赢得各方敬重,连阐教众仙也尊称其道兄,纷纷携法宝助阵。然而天命难违,闻太师最终在绝龙岭含恨而终。
由此可见,闻太师不除妲己实乃多重因素使然:既有对女娲圣威的敬畏,又有截教教义的约束;既要权衡朝局稳定,又受制于王朝气运。这些错综复杂的因素,共同编织成一张令人唏嘘的命运之网。
发布于:天津市涨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